他1962年从奋斗中学报考内蒙古大学因政治歧视被拒之门外,20年后有了三个儿女后又考上内蒙古工大;他才华横溢当了8年小学音乐代课教师未能转正;他在炭窑口硫铁矿当了10年井下电工,又奇迹般被推举为炭窑口中学校长;他1997年出版《万字诀》,成为巴盟汉语文字研究一大成果,被中小学生视为比《新华字典》还好懂、好学的识字课本,一时成为畅销书;他1988年到巴盟运输公司担任高级经济师、经理助理,参与策划了巴运公司的首次改革,其撰写的一系列改革方案被沿用至今;他的百米书法长卷文化瑰宝,被河套学院珍藏。
他叫王力原,巴运公司退休职工,今年72岁。
王力原是一个有天赋的人,但他的一生充满了沉浮坎坷的传奇色彩……
王力原出自河套地方为数不多的书香门第。其父王玉鸣,解放前在陕西府谷县读私塾并任教。1946年走西口上后套,以文化人才的身份被国民政府米仓县教育科破格录取为公务员,后因不谙官场弃职从教。1953年函授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,1957年到巴盟师范任教,后成为奋斗中学、陕坝师范一代名师,桃李甚多。
王玉鸣还是杭后著名书法家,与王敬之、王庭月被誉为“陕坝书法三王”。但因曾在旧政府任职,1962年被扣上历史反革命帽子,流放农村劳动(1978年平反复职)。但就为这点“历史问题”,造成了王力原此后的坎坷。
二舅柴如璧,抗战时期毕业于北师大,后在府谷县南门外中学任职,解放前夕来到河套,为陕坝师范、奋斗中学一代名师。文革期间被打成“历史反革命分子”。柴如璧解放前因有进步言论坐过国民党的班房,解放后又因“莫须有”罪名蹲过新政府的监狱,备受凌辱,后辈人因此多受牵连( 王力原首当其冲)。后在其学生、原杭后旗委书记郝效功过问下得以昭雪。
三舅柴如斌毕业于内蒙古师院,曾为陕坝中学、临河一中名师。
王力原姐弟6人,有5人从事过教学工作,3人上过大学,同辈表亲中投身教育的人有21人。兄长王力川,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,后在巴盟师范任校长17年,成为巴盟教育界一大奇迹。
王力原是个才艺超群的人,上世纪60年代初在奋斗中学上高中时,文化课考试总在年级前一、二名,且吹拉弹唱样样精通。曾任学生会文艺部长、学校文工团团长,还利用业余时间帮助图书馆管理员整理书籍卡片,借此通读10000余册馆藏图书,为他日后的教书育人和汉字研究奠定了扎实功底。
1962年高考时,王力原以优异成绩被内蒙古大学数学系录取,但过“政审”关时,因父亲和二舅的所谓历史问题被无情取消录取资格,本该风华正茂的青春在阴影下度过。后在杭后实验小学却任代课教师8年,因待遇极低难以养家糊口,又到硫铁矿当了一名井下电工。
黑洞洞的矿井没有埋没王力原金子般的才华和志向。
1981年,是王力原人生的一个拐点。这一年,他被矿领导慧眼识骏,破格聘为有1000多名生源的职工子弟中学校长(就此转正)。任职一年,一举改变了该校学生在历届考试中“剃光头”的历史。往后几年,许多矿山子弟在大学、中专等各类学校招生考试中金榜题名。
1983年,王力原走上了他人生的一个制高点,这一年,已有三个孩子的王力原考上了内蒙古工大,毕业后分配到巴盟财校当了教师,后被聘为河套大学客座讲师。原河套大学创始人之一、北京大学教授陈良弼听了王力原的课后击节惊叹:河套地方还真有人才!
王力原又是一个“不安分守己”的奇人。上世纪80年代后期,国有企业改革风起云涌,转制春风劲吹人才市场。他多次出现在汽车配件、地毯编织、运输管理等行业的招聘会上,以渊博的知识和激情雄辩的风采体现着他的人生价值。1988年,时任巴运公司总经理的李振国(后任副盟长)将他聘为公司总经济师。由其执笔主创的《资产量化分配公式》及一系列改革措施,解决了巴运公司的诸多改革难题,并被当时杭后体改办当做企业改革的样本。
但从生活层面上看,王力原又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。他的妻子是一个只有小学文化并且没有工作的农村妇女,在他人生最低潮的时候跟定了他,夫妻相濡以沫50春秋。他至今住在远离闹市的一处简陋小院,依靠他一个人的退休工资过着简朴的日子,却依然笔耕不辍,近几年又写下了100万字的汉语研究著作,其中《中学生文言读本》待凑够印刷费即能付印。
蹉跎岁月, 正道沧桑。阴差阳错,人生几何?王力原以不屈不挠的毅力踩平了坎坷荆棘,以过人的才华谱写了事业的华章。他说:“文人不能仅以钱财多寡论成败,人活一世总得给后人留点什么。”
王力原前后当了30多年教师却从转制企业退休,退休费比教师少领1000多,但他无怨无悔,十分坦然。因为他给社会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。他的经历和成就留给我们一个思考——真正的文化人应该有什么样的情操以及如何坚守那片心灵的家园?(临河 刘秉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