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机构设置 信息公开 政策法规 公共服务 网上办事 文化产业 行业管理 文化遗产 机关建设 协会组织  
   
服务热线:0478—8705986
 
邮箱:bswgwl@163.com
当前位置 >> 首页>>巴彦淖尔市文广局>>艺苑风采
 
刘先普简介
  365365最快线路检测中心    www.baiduserver.com 2015-06-01 编辑: 马伟
 

 刘先普,男,1947年12月10日生于山东省夏津县,1971年4月30日入党。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,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,内蒙古戏剧家协会会员,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,河套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,巴彦淖尔市文联副主席、国家一级编剧(正高)。
  刘先普在原籍读完中小学,1968年,作为知青到临河县干召庙公社插队,曾任政治队长、公社革委会委员。
  1970.12-1971.9 临河县革委会写作组干事
  1971.9-1974.8 县百货公司、县农委秘书
  1974.8-1984.8 县政府办公室秘书
  1984.4-1991.8 临河市文化局副局长
  1991.8-2002.7 临河市文联主席
  1997.5-2008.5 巴彦淖尔市文联作协主席、名誉主席
  2000-2004 盟政协委员、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
   2008.5-今  巴彦淖尔市文联副主席
  “文革”期间,刘先普自学大学中文系全部课程,1977年参加内蒙古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生考试,成绩合格,因只招收三人,落榜。
刘先普从事业余和专业文艺创作40余年,多次在盟市、自治区和全国获奖。
 
  主要业务成就:
  1987年  歌曲《三月里桃花水灵灵开》(作词)获自治区文化厅“优秀创作奖”;中篇小说《老石爷后传》获首届花雨文学奖;
  1990年  相声《阴盛阳衰》获大连“丽苑春杯”全国相声大奖赛创作奖;
  1992年  歌曲《三尺柜台万家情》(作词)获中国潮金曲征歌优秀创作奖;
  1994年  歌曲《临河之歌》(作词)获中国首届“黄河口杯”金曲展评大赛银奖;
  1995年  报告文学《巴金喜》获中华“大地之光”征文三等奖;
  1996年  小品《王猴猴捐款》获中国戏剧家协会“百优小品大赛”入围奖;
  1999年  歌曲《爬山调声声唱河套》(作词)获自治区“五个一工程”奖;舞台艺术作品集《老石爷传奇》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;
  2001年  歌曲《黄河水》(作词)和《我是西部人》(作词)获“热爱内蒙古,建设内蒙古”征歌优秀作品奖;
歌曲《临河,可爱的家乡》(作词)获“全国城市歌曲评选”金奖;
  相声《夸河套》获全国第十一届“群星奖”优秀奖;
  二人台呱嘴《王婆卖瓜》获全国第十一届“群星奖”银奖;被授予自治区“德艺双馨”文艺家称号;
  2002年  晋升为国家一级编剧,享受政府特殊津贴。
  2005年  二人台呱嘴《王婆骂假》在第五届中国曲艺节获奖;
  2007年  《王婆骂假》获自治区艺术创作“萨日娜”奖;在中央电视台“曲苑杂坛”播出。
  2008年  着手资料收集,拟为开发河套传奇人物王同春作传。王同春(1851—1925)是全国拥有土地面积最多的地主,他曾为5万灾民“舍粥”半年多,他主持开挖的几大干渠至今仍在使用,他被聘请为当时的水利部顾问,在治理淮河时,与比利时专家意见相左,扬长而去。他生前即被河套百姓称为“河神”,死后,关于他的传说历久弥新。《河神———王同春传》(暂定名)有望在两三年内付梓。
 
 

    

河 套 赋

  巍巍阴山 滔滔黄河 茫茫草原 猎猎大漠 曾经恐龙奔突⑴ 几多大泽扬波 河套人斩石为器⑵ 狼图腾惊魂慑魄 千里画廊石可言 万牲明灭日蹉跎 女娲补天 炼石玛瑙湖⑶  鲲鹏逍遥 自在屠申泽⑷
  古长城边 鹰击长空 高阙塞外 罡风萧瑟 有昭君出塞光禄⑸ 聆胡笳奏响亲和⑹ 苏武牧羊 洞箫声咽⑺ 蒙恬挥师⑻ 铁马金戈 农牧交融膏腴地 弓弯箭响金雕落 一代天骄由此西征 遗欧陆蒙语地名布拉格⑼
  龙戏珠 小鸡出壳⑽ 惊世骇俗戈壁石 千古绝唱敕勒歌 母门洞海纳百川 人根峰冲天巨锷⑾  
  走西口 憧憬多 五原大捷 军民御倭⑿ 天人合一 古今脉络 和谐共生 山水婀娜 大河套 
 北方人类之源  乾坤转 几度兴衰变革
  河套文化 声名远播 熠熠生辉 昭示你我
 
 
注:
  (1) 乌拉特后旗巴音满达呼嘎查,发掘出距今7000万年前晚白垩纪大量恐龙化石,是中国乃至中亚最大的恐龙化石区。
  (2) 河套人,晚期智人化石,1922年在萨拉乌苏河河岸砂层中发现,距今约35000年。
  (3) 玛瑙湖,位于乌拉特后旗境内,盛产五彩玛瑙,有学者认为,这里是人文始祖女娲“炼五色石以补苍天”的地方。
  (4)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北冥有鱼,其名为鲲,鲲之大,不知其几千里也!化而为鸟,其名为鹏,鹏之背,不知其几千里也!怒而飞,其翼若垂天之云。”“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。”“北冥”即古之大湖屠申泽,位于杭锦后旗和磴口县境内,“方圆百二十里。”今之太阳庙海子是其遣迹湖。
  (5) 光禄塞,即乌拉特前旗明安乡小召门梁古城,古之军事要塞。昭君出塞,即指此处。
  (6) 胡笳,古管乐器。曾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。汉末女诗人蔡文姬曾嫁匈奴左贤王,居匈奴12年,生二子,作琴曲歌词《胡笳十八拍》。
  (7) 天汉元年(公元前100年),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,威胁誘降终不屈,迁至北海。北海即北冥,古代大湖屠申泽。民间流传有《苏武牧羊》乐曲,主奏乐器为箫。
  (8) 蒙恬,秦名将。秦统一六国后,率兵30万人大战河南地(今河套地区),并修筑长城,守卫数年。传说毛笔是他所造。
  (9) 遗(wèi),赠与。布拉格,蒙语“泉水”的意思,现为捷克首都。
  (10)二龙戏珠,小鸡出壳,两块天然戈壁石,均发现于乌拉特后旗。二龙戏珠因其石上图案而得名,人称女娲遗石。小鸡出壳因形而得名,估价上亿元人民币。
  (11)母门洞,位于阴山西端,是酷似阴户的山洞。离母门洞不远处,有一天然巨石,呈褐红色,高28米,基部周长100米,极像阳具,被称为“人根峰。”
  (12)五原大捷,1940年春,傅作义将军指挥的绥西抗日三战役之一。河套民众积极参与,击毙日军中将水川伊夫,消灭日伪军14000余人。
 

 

二人台天下一绝“风搅雪”

 

  二人台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流行于晋、冀、陕、蒙部分地区,尤其在内蒙古中西部,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。有的旗县,业余二人台演出队就有上千个,从业人员近万人。他们大都有自己的主业,或种地,或经商,一旦有了演出任务,接到电话便迅速赶到演出地点,立马就能粉墨登场。冬闲和节假日、婚丧嫁娶、孩子生日、老人祝寿、新店开张、朋友聚会……到处都看到他们的身影。这其中也成就了一些以此为业的人,他们既是演员或演奏员,又是经纪人和编剧,一专多能,机动灵活,常把一些新人新事、致富信息、科技知识等搬上舞台。他们和县、乡文化馆站紧密联系,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,正发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。
  在二人台的发展史上,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艺术手法——“风搅雪”,堪称一绝。所谓“风搅雪”,主要是指同时用蒙语和汉语表演一个节目,也指用蒙古族民歌的曲调填上汉语唱词,即蒙曲汉唱,当然也有汉曲蒙唱或将二者有机地揉在一起,深受蒙汉杂居区百姓的欢迎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、你离不开我、我离不开你的蒙汉民族关系,是移民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。
  《走西口》是著名的二人台曲目,内蒙古中西部,尤其是自流灌溉、旱涝保收的河套地区,是晋、陕人民走西口的目的地。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曾经热播的电视连续剧《走西口》,描绘了晋商的发展史,和电视连续剧《乔家大院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,但也有题材雷同之虞。其实,绝大部分走西口的人都是生活难以为继的穷苦农民:
  拎了个恓惶背了个愁,
  讨吃要饭走西口,
  走一步,三回头,
  家里丢下个毛花眼眼泪长流。
  唱上一曲《转山头》,
  调调里浸着心上的油(泪水)。

  我为你码好柴,
  为你换回了油,
  枣葛针插了一墙头。
  到黑夜,你插好大门放开狗,
  哥哥我挣上十斗八斗就往回走。
  直到今天,大河套农村牧区的汉族百姓,祖藉大都是晋北、陕北,是当年走西口的后代。他们和蒙古族早已融为一体,和睦相处,蒙汉通婚,形成了独特的移民文化景观。
  生于1857年的云双羊是早期二人台的集大成者,蒙古族。他天生一副好嗓子,蒙汉语皆通,“风搅雪”就是他首先推出的。
  生活在蒙汉杂居区的老百姓,蒙汉语都十分精通的并不多,但起码略知一二。也有住处相对闭塞的蒙族或汉族,对对方的语言基本不懂。云双羊表演的二人台呱嘴《亲家翁会面》就是取材于当时的真实故事。
  “呱嘴”是二人台独有的术语,又叫“数板”,是合辙押韵的说口,典型的曲艺品种。
  《亲家翁会面》说的是一个蒙族老汉和一个汉族老汉结成了儿女亲家,两家关系很好,就是交流有困难。云双羊是这样表演他们见面的:
  玛耐(我)到了特耐(你)家,
  黄油酪丹奶子茶。
  赶上特耐经会巴雅尔(喜庆)啦,
  特耐的运气多好哇。
  中午饭,真排场,
  请玛耐坐在首席上,
  特耐敬酒我紧唱。
  特耐到了玛耐家,
  正好玛耐不在家,
  对不起,冷淡啦。
  瞎眼的脑亥(狗)咬特耐,
  特耐抡起了大烟袋,
  狠狠地打它讨劳盖(头),
  唉,实在怨玛耐。
  2005年出版的《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》对云双羊的评价极高,十分肯定地说,“风搅雪”就是他创造的。现在的二人台老艺人说起师承关系,往上数几代,几乎都是云双羊。上面这段二人台呱嘴片段流传至今,尤其农村的蒙汉群众都能说几句。这种“风搅雪”的手法还反映在生活中,比如,汉族男孩儿的乳名喜欢叫个狗蛋、狗子等,有的却别出心裁,乳名就叫脑亥。还有的混血儿学名就叫张巴图。再比如,“呼拉盖”是蒙语“贼”的译音,人们用“贼呼拉”三个字骂小偷,不管蒙人还是汉人,听到这三个字无不会心地一笑。
  我们再看下面这两段二人台呱嘴:
  走包头,绕石拐(地名),
  连夜返回巴拉盖(地名)。
  碰见两个呼拉盖,
  偷了钱,我带害,
  还拿走了我的旱烟袋。

  一走走在三湖湾,
  碰见两个鞑老板(蒙族中年妇女)。
  她们说话我不懂,
  比比划划问平安。
  “有水请给我一碗,
  我还着急把路赶。”
  “特耐五咯免得贵!”(你说的我不懂)
  给了我一碗酸酪丹。

  在二人台唱词中也有不少“风搅雪”的例子:
  呼噜登牙步(快走)快点走,
  小心脑亥咬了妹妹的手。
  一见面拉住哥哥的手,
  开口先问一声塞白奴(你好)。
  二人台艺术一代宗师云双羊是百年前的“领衔主演”,他创造的“风搅雪”形式新颖,妙趣横生,极大地丰富了二人台的艺术感染力,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。前几年有一出戏《旗长,塞奴》(旗长,你好),剧名只有四个字,蒙汉语各占一半。
  王占昕在二人台呱嘴中也使用“风搅雪”:

  改革开放三十载,
  如今的生活真不赖,
  又有肉,又有菜,
  营养全面不缺钙。
  和谐社会充满爱,
  生活袅成个虎卜亥。
  “虎卜亥”是蒙语“乱七八糟”、“一塌糊涂”的意思。“袅”就是“好”。
  历史上,中原农业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的碰撞、融合一直没有间断过。“昭君出塞”演绎了一个传唱千古、凄美绝伦的故事。稍晚些,兰质蕙心的蔡文姬嫁给了匈奴左贤王。她不仅学会了异族的语言,甚至还成了吹奏胡笳的高手。她的音乐才华在大起大落的命运中升华,胡曲汉唱,创作了著名的《胡笳十八拍》,不仅成就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,这或许就是“风搅雪”的发轫之作吧?
  藏语的“扎西德勒”、维语的“亚克西”,我们在舞台上时而见到,既突出了民族特色、地域特色,又增强了节目的艺术张力。而二人台“风搅雪”已经存在了百年之久,是十分成熟的艺术表现手法。二人台当然是汉语曲种,无论从哪个角度看,它与蒙语说唱“好来宝”都有许多不同点。令人深思的是,“风搅雪”的始作俑者,竟然是一位蒙古族艺人!这一方面说明,蒙古民族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,也证明了二人台魅力无穷。
  把蒙汉语揉在一个节目里是狭义的“风搅雪”,相声的“倒口”、小品中普通话与方言并行不悖,而且效果更好,是否就是广义上的“风搅雪”呢?
  “走西口”走出了二人台天下一绝“风搅雪”,这对其他曲种创作和表演的走向也应该有所启迪吧?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
   
   

 

版权所有: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文广局
地址: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西街文博中心

联系电话:0478-8705986  Emailbswgwl@163.com
技术支持:巴彦淖尔市政府网络信息管理中心 联系电话:0478-8655532